2021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县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县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农业生产稳中有增,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增长,消费市场稳中复苏,人民生活持续改善,营商环境持续优化,质量效益持续提升,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稳步发展。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53.16亿元,比上年增长4.4%。完成第一产业增加值57.20亿元,增长7.6%;第二产业增加值35.23亿元,下降5.1%,其中工业完成增加值27.20亿元,下降4.5%,,建筑业完成增加值8.13亿元,下降7.7%;第三产业增加值60.73亿元,增长6.3%。
经济结构呈相对协调发展。经济稳步发展的同时,产业结构随着社会的需求和经济转型协调发展,从GDP结构看,三次产业比重为37.3:23.0:39.7,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比重略有提高,一产比重较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二产比重提高2.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有所下降,比重比上年降低3.1个百分点。
地方财政收入略有增长,民生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本级收入13.12亿元,比上年增长2.84%,其中,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0.82亿元,增长7.96%。上级补助收入14.56亿元。地方财政本级支出为31.11亿元,比上年下降8.10%,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5.42亿元,下降0.01%,其中,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体育与传媒、社会保障和就业、卫生健康、节能环保和城乡社区事务等民生支出分别增长0.01%、-13.62%、42.47%、-21.26%、-0.17%、-67.53%和92.45%。
金融机构存贷比小幅上升。截至2021年12月末,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64.43亿元,比同期增加23.98亿元,增长17.08%;贷款余额131.79亿元,比同期增加25.76亿元,上升24.30%。其中,短期贷款64.21亿元,同比上升46.20%;中长期贷款54.91亿元,上升10.45%;票据融资12.67亿元,增长2.23%。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比例为80.15%,比上年上升4.66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稳中有增。2021年新开工投资项目达49项,比上年减少25项。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4%。其中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79.3%,第二产业投资同比下降0.9%,第三产业投资同比下降5.8%。
二、农林牧渔业和农业基础设施
农牧业生产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5.43亿元,比上年增长7.95%。
1.农业生产继续保持稳步增长,种植结构有所调整。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130.09万亩,比上年增加3.91万亩,增长3.1%。粮食面积31.08万亩,比上年增加1.95万亩,增长6.7%,其中小麦面积下降1.67%,玉米面积增长14.32%;经济作物面积为99.01万亩,增长2%。其中棉花面积下降9.59%,甜菜面积下降40%,蔬菜面积增长52%,瓜果面积增长1.3倍;饲草面积14.62万亩,下降52%。大宗农产品产量中,粮食产量17.22万吨,比上年增长7.9%,其中小麦产量下降6.15%,玉米产量增长14.25%;经济作物中,棉花产量达到9.42万吨,下降17.8%,甜菜产量下降55.65%,蔬菜产量下降12.4%,瓜果产量下降48%;饲草产量59.97万吨,增长68%,其中青贮玉米产量增长8.51%,苜蓿产量增长73.66%。
表1:2021年呼图壁县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及产量
项 目 | 2021年播种面积 (万亩) | 增减(%) | 2021年产量 (万吨) | 增减(%) |
农作物总播种面积 | 130.09 | -8.46 | ||
粮食作物合计 | 31.08 | 7.73 | 17.22 | 7.89 |
小麦 | 12.96 | 13.62 | 4.73 | -6.15 |
玉米 | 18.04 | 3.27 | 12.43 | 14.25 |
棉 花 | 72.42 | -4.89 | 9.42 | -17.80 |
油 料 | 0.46 | -84.62 | 0.09 | 800.00 |
甜 菜 | 0.28 | -58.41 | 1.06 | -55.65 |
蔬 菜(含菜用瓜) | 6.37 | 2.44 | 28.99 | -12.39 |
其中:制酱番茄 | 2.7 | 3.07 | 23.35 | -19.81 |
瓜果类 | 3.23 | 10.94 | 13.35 | 330.65 |
苜蓿 | 2.96 | -70.02 | 3.06 | 8.51 |
青贮玉米 | 11.66 | 98.24 | 56.91 | 73.66 |
2.林业生产协调发展,城乡绿化和生态林建设持续推进。全年人工造林面积1017亩。年末封沙育林20.8万亩;育苗面积7.26万亩。全年苗木产量达到7260万株。幼林抚育作业面积为2000亩。
3.畜牧业生产稳步健康发展。全年完成畜牧业产值13.99亿元,比上年增长38.87%,其中,牲畜饲养产值10.81亿元,家禽饲养产值2.11亿元,生猪饲养产值1.07亿元。
4.渔业产业平稳发展。到2021年末,渔业产值0.7亿元,增长27%,水产品总产量达到5500吨,增长3.21%,水产养殖面积936公顷,与上年持平。
5.农业现代化建设不断提高。截止2021年年底,农业机械总动力46.66万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1.49%,农机配套农具达到3.15万台,比上年增0.12%,种植业综合机械化水平98.35%,比上年提高0.01个百分点,其中机耕机械化水平达100%、机播水平95.92%、机收水平98.59%,其中棉花、番茄等综合机械化收获水平提高到100%,示范村农田地膜回收率达到81.09%,回收率较上年提高5.79%。
三、工业和建筑业
新型工业化进程稳步推进,产业转型步伐不断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企业8家,盘活企业3家,技改升级企业14家,引进延链补链产业项目4个,净增规模以上企业5家,培育“专精特新”企业3家、“小巨人”企业1家。输煤廊道东线工程、煤炭枢纽中心项目加快建设,东沟煤矿创建为国家一级标准化矿井,呼探一井天然气成功接入北疆环网。园区道路、管网、环保、通信等基础设施加快完善,产业发展承载力显著增强。2021年,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93.36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4.6亿元,比上年下降21.6%。规上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01.71亿元,比上年增长21.76%,实现税金及附加0.72亿元,下降0.2亿元,利润总额为-0.54亿元,增长0.21亿元。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石墨及碳素制品、水泥、钢材、服装、石油沥青、棉纱等工业产品产量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原煤、焦炭、化学纤维、纸制品等产量呈下降态势。
表2: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完成情况
| 工业产品名称 | 产 量 | 增减(%) |
原煤(万吨) | 194.48 | -50.47 | |
焦炭(万吨) | 35.98 | -18.13 | |
发电量(亿千瓦时) | 31.51 | 9.33 | |
石墨及碳素制品(万吨) | 4.8 | 40.76 | |
商品混凝土(万立方米) | 8.01 | 18 | |
涂料(万吨) | 0.5 | 34.84 | |
水泥(万吨) | 44.42 | 17.88 | |
钢材(万吨) | 33.12 | 11.24 | |
化学纤维(吨) | 42 | -94.94 | |
粗钢(万吨) | 36.89 | -0.01 | |
服装(万件) | 335.2 | 9.19 | |
乳制品(万吨) | 9.98 | -5.77 | |
小麦粉(万吨) | 11.15 | 9.02 | |
罐头(万吨) | 1.5 | -23.01 | |
食用植物油(万吨) | 0 | -100 | |
饲料(吨) | 47752.5 | 29.12 | |
鲜、冷藏肉(吨) | 4613 | 19.14 | |
棉纱(吨) | 65277.77 | 9.24 | |
纸制品(吨) | 5119.41 | -9.14 | |
石油沥青(万吨) | 15.66 | 25.58 | |
化学药品原药(吨) | 437.6 | -50.1 | |
化学试剂(吨) | 2822.7 | -39.74 | |
钢材(万吨) | 33.12 | 11.24 | |
砖(万块) | 11221 | 21.44 | |
活性炭(吨) | 1315.5 | -79.53 | |
高压开关板(面) | 738.00 | 90.70 | |
低压开关板(面) | 929.00 | 218.15 | |
水泥混凝土排水管(千米) | 21.78 | 31.52 |
建筑业生产呈下降态势。全县资质等级3级以上的建筑施工企业8家,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86亿元,比上年下降25.6%,签订的合同额为5.68亿元,同比增长14.5%,其中今年新签合同额2.97亿元,同比增长125%。建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7.7万平方米,同比下降46.5%。今年1-4季度没有新开工面积。完成营业收入1.88亿元,下降31%,利润总额负490万元、应交增值税699万元。
四、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
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快速发展。全年实现地方交通运输及邮政业增加值5.24亿元,增长16.4%。境内公路里程达到1480.655公里,年末实有公共汽车营运车辆66辆、客运班线车辆166辆、出租汽车490辆(不含兵团)。
邮电通讯业持续稳步发展,服务覆盖更加广泛。2021年末固定电话用户6980户,移动电话用户187000部,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76220户。
五、国内贸易和房地产开发业
消费市场稳定复苏。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64亿元,比上年增长22.7%。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5.85亿元,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8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4%和15.6%。按消费形态分,餐饮收入2.38亿元,增长14.6%;商品零售16.27亿元,增长23.9%。
房地产开发投资有所下降,销售增长形势良好。房地产开发企业全年新开工面积105360平方米,同比下降5.35%,2021年房地产完成投资2.4亿元元,同比下降24.58%,商品房销售面积1.27万平方米,增长64.92%。
六、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对外贸易大幅增长。招商引资项目96个,到位资金64.17亿元。实现进出口总额51.9万美元,其中出口总额51.9万美元,进口总额0美元。
旅游产业持续发力。加快推进重点文旅项目建设,推进康家石门子景区和旅游驿站建设,争取资金推进石梯子乡白杨河基础设施提升和百泉湖项目建设。积极开展春季赏花旅游活动,将康家石门子景区、大唐西域酒庄等旅游景区、景点和特色乡村旅游产品有效融合,打造呼图壁县一日游、两日游精品线路。实现接待旅游人次400.2万人次,同比增长15.5%,实现旅游消费231228万元,同比增长28.6%。
七、科学技术、教育和医疗卫生
全面推进科技创新。以科技自立自强为战略支撑,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大力开展科技创新创业和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有力推进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强化科技特派员人才队伍的建设及动态聘任管理工作,2021年共选聘科技特派员216名,其中法人科技特派员26家,自然人科技特派员190人。强化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工作,2021年全县有效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家,规范建立R&D经费归集辅助账的企业达到13家。认真分析县域产业布局和发展趋势,围绕重点产业、企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组织申报实施区、州科技计划项目、人才专项。督促指导小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苗木花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奶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绿源微创对照指标任务深入开展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指导卡鑫隆、中科羊草、景园苗木等9家单位完成项目验收工作;组织45家企业、合作社积极申报区、州科技、人才专项53个,立项项目23个,获得科技专项经费125.89万元(自治区科技特派员服务类项目3个9万元、自治区乡村振兴专项1个40万、35个脱贫县市科技人才专项10个22.89万、二次引进项目1个4万、昌吉州科技特派员项目5个13万、昌吉州庭州人才专项3个19万)。
教育强县工作持续推进,基础教育办学条件逐步提升 。全县共有各类学校48所,其中,高级中学1所、初级中学5所、小学12所、中等职业学校1所、幼儿园29所。2021年末,各类学校占地面积133.81万平方米,其中校舍建筑面积30.80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为38494.27万元,各类图书50.85万册。教学年各类学校在校学生23288人,其中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612人、普通中学在校7763人、普通小学在校9984人、在园幼儿4929人。2021年小学招生1557人、高中毕业生874人、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319人。2021年中等专业学校招生283人、普通中学招生2724人、普通小学招生1557人、幼儿入园1393人。各类学校教职工总数为2265人,其中中等专业学校教职工54人、普通中学739人、普通小学849人、幼儿园教职工623人。
九年义务教育、学前教育和初等教育继续保持较高水平。九年义务教育、学前教育和初等教育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全县学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小学升学率100%,初中阶段适龄少年入学率100.19%,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97.88%;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100%;15周岁人口中初等教育完成率100%;17周岁人口中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100%;幼儿学前享受一年、三年教育率分别达到100%。
医改工作持续深化,医疗基础保障作用充分发挥。全县卫生机构房屋建筑面积达到210883平方米,总资产5.10亿元,固定资产2.37亿元,其中万元以上设备总价值1.23亿元,房屋建筑面积比年初新增80093平方米,总资产同比增加0.43亿元、固定资产同比增加0.61亿元、万元以上设备同比增加0.19亿元。2021年末共有医疗卫生机构为119个,其中:医院5个,拥有床位数740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06个,拥有床位数139张,专业公共卫生机构8个;卫生技术人员968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372人。全年各医疗卫生机构诊疗34.41万人次,全民健康体检覆盖率100%。妇幼保健综合服务功能稳步完善,全县产妇住院分娩比例100%,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6.22‰,婴儿死亡率4.67‰。
八、文化体育和广播电视事业
文化服务持续发展。以庆祝建党100周年系列活动为主线,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发挥好馆所线上+线下职能,开展了“金牛贺岁报春来 文化润疆谱新篇”网络春晚、“书香致远中国节”“葫芦园里过大年”亲子阅读、“金牛献瑞迎新春 博物馆里过大年”纸上瑰宝剪纸艺术展、“5.18国际博物馆日”暨“新疆四史”流动展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永远跟党走”系列主题展览、文化展演、专场文艺晚会等线下活动。同时开展“家国爱・迎新春百姓诗歌会”“建党百年・峥嵘岁月”“21天打卡”“百年荣光・薪火相传”有奖知识竞答、“不忘初心跟党走,唱支红歌给党听”红歌PK赛、“我心向党”最美庭院红歌演唱评比等线上活动。全年开展非遗新疆曲子进景区12场次,“双百”活动202场次,“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下基层活动139场次。加大文艺创作力度。2021年创编了新疆曲子现代戏《脱贫攻坚喜讯传》《懒汉脱贫》《援疆情》《乡村大妈说变化》《我爱家乡呼图壁》、乐器弹唱《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小品《为了青山绿水》等文艺精品。持续丰富群众体育活动,举办了“青春足球展风采 童心谱写宁呼情”足球友谊赛,指导各乡镇开展全民健生活动51场次。
媒体融合和广播电视事业稳步发展,全县广播电视实现全覆盖。截止2021年末,建成融媒体中心1个,广播电视台1个,全年制作播出广播电视新闻286期,播发新闻稿件1294条。生产原创融媒体产品2600条,全媒体推送17351条,1156个媒体平台发布转载。外宣上稿783条,其中:中央电视台5条,中央人民广播电台5条,人民日报 7 条,新疆日报35条,新疆电视台35条,新疆广播电台36条,昌吉日报83条,昌吉广播电台246条,昌吉电视台260条。
九、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城乡配套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城镇供水、排水、供气、供暖、道路等基础设施承载能力显著增强。年末供气管道长度达99.12公里,年末供水管道长度145公里,年末排水管道长度125公里。城镇用水普及率、污水处理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建成区绿地率分别达100%、100%、42.87%和40.9%。城区生态进一步好转,年末城区绿化覆盖面积达到8379亩,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4.3平方米。全年实现区域集中供热面积580万平方米,生活垃清运量达到3.05万吨。
污染防治成效明显。“十四五”空气质量强化管控专项行动扎实开展,燃煤发电机组分类调控、清洁取暖改造等12项硬措施有效落实。我县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90天,优良率为80.1%,PM10平均浓度为78微克每立方米,同比下降6.02%,PM2.5平均浓度为38微克每立方米,同比下降5.00%,重污染天数同比减少5天,空气质量总体保持向好态势。整治燃煤锅炉21台,完成电采暖改造8.12万平方米。河湖(库)长制全面落实,红山水库溢洪道改扩建、阿克萨依河水系连通项目顺利完工,红山下水库等水利工程加快推进,5个水源地保护区全面完成规范化建设,地表水水质达到Ⅱ类标准,主要监测河流和监测断面水质优良率100%,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退减耕地13.4万亩,地下水水位下降趋缓。土壤污染防治行动深入实施,建成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示范区2个,基本农田土壤未发现重金属污染,土壤环境保持清洁等级。
2021全县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7起,其中道路交通事故4起,危险化学品事故2起,煤矿事故1起,受伤4人,死亡25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7388.98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事故起数下降12.5%,受伤人数下降60%,死亡人数上升2400%,直接经济损失上升631436.8%。
十、人口、劳动就业、计划生育、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事业
全县户籍户数、人口基本持平。2021年末户籍总户数75752户,比年初增加3户,全县共有35个民族(含汉族),户籍总人口20.57万人,比年初增加4人,增长0.001%,其中汉族15.41万人,增加145人,少数民族5.16万人,减少141人。地方户数(县属、下同)45887户,减少135户,地方人口13.27万人,增加705人,增长0.53%。
强化劳务合作社作用,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指导劳务合作社规范运营,积极引导种植大户改变临时用工模式,采取与劳务合作社签定长期用工协议或合同,从而带动合作社吸纳本地务工人员,我县运行状况良好劳务合作社27家,带动当地农牧民2300余人就业。自治区创业型县创建工作扎实推进,完成城镇新增就业4230人,自主创业新增640人带动就业1440人;开展各类培训共12513人次,其中:以工代训培训1956人(“稳岗留工送培训”线上培训745人),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2181人,企业在岗职工通用素质培训1809人,其他行业部门培训6567人;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20063人次,其中就地就近转移19096人次,疆内跨地区转移877人次,转移到内地90人次。
人口自然增长率有所下降。全年户口登记新出生1102人,比上年下降32.52%,出生率为5.36‰,比上年下降2.58个千分点,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达到 99.8%;死亡1001人,比上年下降7.83%,死亡率为4.87‰,比上年下降0.41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49‰,同比下降2.17‰。
城乡居民货币收入水平稳步提高,群众居住条件明显改善。2021年我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386元,同比增长4.1%,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66元/人,增加2148元/人,增长6.5%,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834元/人,增加2157元/人,增长9.5%。群众住房条件不断改善。进行29个老旧小区整合提升改造,建成安居富民住房50套。
民生保障各项政策全面落实。城乡低保共785户,1549人(其中城市低保178户,265人,农村低保607户,1284人),较上年减少52人,累计发放城乡低保金338.116万元;特困供养180人,累计发放特困供养金102.19万元;孤儿23人,发放孤儿救助金16.57万元;临时救助累计救助97人,发放救助金29.38万元;残疾人1548人,累计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93.48万元;高龄老人2545人,累计发放高龄津贴57.187万元。全县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达37706人,比上年新增8544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41390人,较上年增加487人;工伤保险参保32186人,较上年末增加337人;失业保险参保18738人,较上年末增加823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48376人,较上年末增加435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93392人,较上年末减少2480人。
注:1、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农业总产值、增加值均为现价,其增减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2、地区生产总值及金融、邮电部门数据包括兵团,其余数据不包括兵团。
(公报数据搜集、整理、撰写:马勇; 审核:翟文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