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曲子简介
一、新疆曲子形成渊源
新疆曲子俗称"新疆小曲子",是由陕西曲子、青海平弦、兰州鼓子、西北民歌等流入新疆后,融合了新疆各民族的音乐艺术,而逐步形成和完善的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地方戏曲剧种。2006年,新疆曲子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呼图壁县成功申报自治区级新疆曲子传承基地。
新疆曲子戏主要流行于东疆的哈密、巴里坤,北疆的乌鲁木齐、昌吉州、伊犁地区、塔城地区和南疆的库尔勒、焉耆等地,近几年呼图壁县对新疆曲子的传承发展做出了显著的成绩,也成为新疆地区乃至西北五省新疆曲子深度交流的文化阵地。
二、新疆曲子艺术特色
新疆曲子剧音乐唱腔属于联曲体。其音乐渊源原有"平(青海平弦)、赋(西宁赋子)、越(陕西曲子)、鼓(兰州鼓子)"的说法。随着时代的推移,文化的嬗变,"赋调"渐与"平调"合流,"鼓子调"大部分也都归入"越调"。除上述"四大调"外,民歌俗曲也占相当比例。"平调"剧目的曲调多是一曲贯穿始终,曲名也即剧名,如新疆曲子传统折子戏〔采花〕、〔卖道袍〕等。"越调"是新疆曲子剧音乐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在流传、演变过程中不断完善、发展,派生出了许多新的曲调,现除〔岗调〕、〔五更〕与原曲相近外,其他曲调都有较大变化。常用曲调有〔越头〕、〔越尾〕、〔北宫〕、〔硬西京〕等。新疆曲子剧在新时代肩负着更多的传承传播责任,大胆融合各民族的曲调,坚持老曲填新词让新疆曲子更好发挥小曲唱大戏代表优势。2020年昌吉州新疆曲子剧团专业作曲闫荣老师融合回族花儿《尕老汉》和新疆曲子《岗调》等创作新疆曲子表演唱《十唱共产党》的唱腔,一经演出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三、新疆曲子剧的伴奏乐器
弦乐主要用三弦、四胡、板胡。打击乐主要用瓦子,又叫四页瓦(竹制),共四片,两片一对,演唱者左右手各持一对演奏;飞子(又叫甩子),演奏方法是用上扇边缘敲击下扇内碗。瓦子和飞子用于掌握节奏,烘托气氛,丰富演奏效果。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伴奏乐器不断丰富,分文、武场。文场有三弦、板胡、二胡、中胡、扬琴、琵琶、大提琴、笛子、唢呐、长笛、单簧管;武场有板鼓、牙子、战鼓、手锣、镲、大锣、水镲、木鱼等。
四、新疆曲子剧的唱词(表演部分)
可分雅、俗两类。属于历史故事、英雄人物和闺情内容的,讲究文辞雅丽;属于民间故事、传说的,语言都比较通俗流畅。新疆曲子剧的道白,过去总是时而用陕西语音,时而用新疆语音,很不规范,也难以形成它的地方特色。经过长期实践和研究,现在新疆曲子剧的道白是以昌吉回族自治州吉木萨尔县方言的语音为标准音,加以提炼、加工,成为一种舞台化的艺术语言。
五、新疆曲新子角色行当
新疆曲子剧人物角色行当特点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新疆曲子剧角色行当的演变受到眉户、秦腔、兰州曲子戏等剧种的影响,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是在坐唱、走唱的基础上,逐步地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较为完善,至今发展为以"三小"为主的角色行当体制。
六、呼图壁县新疆曲子发展进程
“百年乡村小曲子,传承之地呼图壁”的美誉见证了新疆曲子在呼图壁县的发展历史。2004年新疆曲子专业剧团离开呼图壁后,呼图壁民间新疆曲子班社逐渐走上时代舞台。呼图壁县二十里店镇“芊惠源”曲子协会、老干局“夕阳红”曲子协会,岳氏家族新疆曲子班社、呼图壁县劲松曲子协会,五工台镇曲子协会,成为呼图壁县新疆曲子传承发展的六大支柱班社。
2006年6月,由昌吉回族自治州申报的“新疆曲子”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呼图壁被自治区文化厅命名新疆曲子传承基地。
呼图壁县自2011年至2018年,在自治区文化厅非遗中心和昌吉州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成功举办七届“新疆乡村艺术节及曲子文化节”,完成两首曲子戏歌、四本曲子图书、两本宣传画册、一本初级校园曲子教科书、一张曲子影碟、10部新编曲子折子戏、复排30部新疆曲子传统戏、一部优秀电影《阿同汗》、一部电视纪录片《百年曲子丝路行》。呼图壁举办的“新疆乡村艺术节及曲子文化节”为新疆曲子这个文化品牌打开了更广泛的的声誉,2017年《新疆乡村艺术节暨曲子文化节》被评为全国文化馆(站)优秀群众文化品牌。节庆活动由新疆扩大到疆外,正在成为西北五省的文化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