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投资“冷热不均”--县域产业升级的关键梗阻与破局挑战
2025年1-4月,我县民间投资交出亮眼“成绩单”,占全部投资的33.25%,同比实现12.89倍的爆发式增长。其中,工业民间投资规模占据主导地位,占民间投资的87.96%,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然而,亮眼数据背后潜藏着结构性隐忧。在涵盖的19个行业大类中,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持续成为民间资本的“集聚地”,投资额占全部民间投资的48.8%。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却面临“资本冷遇”,投资规模和增长动能明显不足。这种投资结构的失衡,不仅加剧了县域产业“低端锁定”风险,更成为制约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的核心瓶颈。
当前,传统产业面临资源约束趋紧、环境压力加大等多重挑战,而新兴产业投资不足直接导致技术创新滞后、产业链条延伸受阻。民间投资作为市场活力的“风向标”,其行业流向的失衡,本质上反映出县域经济在产业转型过程中面临政策引导、要素保障、市场环境等方面的深层次矛盾。破解这一困局,需加快构建政策激励与市场机制协同发力的投资引导体系,通过优化营商环境、拓宽融资渠道、强化技术创新支撑等组合拳,推动民间资本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流动,为县域产业升级注入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