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积极发展首发经济、冰雪经济、银发经济;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和湾区经济,这应该是国家目前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内都重点关注的经济模式。
-01-
首发经济
首发经济,即企业发布新产品,推出新业态、新模式、新服务、新技术,开设首店等经济活动的总称,涵盖了企业从产品或服务的首次发布、首次展出到首次落地开设门店、首次设立研发中心,再到设立企业总部的链式发展全过程。
首发经济最大的特点和魅力就在于“新”,包括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的首次发布和展示。
2024年7月,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对“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作出系统部署,其中专门提到“积极推进首发经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完善扩大消费长效机制,减少限制性措施,合理增加公共消费,积极推进首发经济。
其中,乌鲁木齐立足发展“首店经济”和“首发经济”,打造消费热点、激发消费潜力。将继续通过“首发”带动人流聚集,创新消费供给,促进消费增长,推动形成以“首发”为特色的产业生态体系。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以来,乌鲁木齐已引入具有知名度和吸引力的首店品牌200多家,首店品牌的引进可带动综合体客流增加10%以上,彰显乌鲁木齐市的消费能级及商业活力。
-02-
冰雪经济
冰雪经济是以冰雪资源为依托,涵盖冰雪旅游、冰雪运动、冰雪文化、冰雪装备制造等相关产业的经济形态。具有投资相对少、能耗低、污染小、效益高等显著优势。
2024年11月,国办发布《关于以冰雪运动高质量发展激发冰雪经济活力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7年,冰雪经济总规模达1.2万亿元。到2030年,冰雪经济主要产业链条实现高水平协调融合发展,冰雪消费成为扩大内需重要增长点,冰雪经济总规模达到1.5万亿元。
冰雪经济产业链长,上游包括冰雪场地的开发建设、冰雪装备的制造;中游涵盖冰雪运动的赛事运营、冰雪旅游项目的开展;下游涉及到餐饮住宿、交通、培训、娱乐等诸多服务行业,能够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共同发展。
新疆冰雪资源丰富,是发展冰雪经济的优势区域。冰雪经济发展对新疆文旅产业至关重要,是全年实现旅游均衡发展的关键。
新疆落实《关于以冰雪运动高质量发展激发冰雪经济活力的若干意见》,打造新疆冰雪旅游高质量发展新引擎,以阿勒泰地区、乌鲁木齐市、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昌吉回族自治州为重点,打造冬季冰雪旅游精品线路;
以喀什地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田地区、阿克苏地区为重点,打造南疆民俗风情旅游线路;
以东疆和南疆戈壁、沙漠等特色资源为重点,打造探险旅游、特种旅游线路产品,加速推动新疆旅游向“四季游”转变。
目前已形成“一心两山”发展格局,即乌鲁木齐冰雪旅游集散中心,天山北坡冰雪旅游带、阿尔泰山冰雪旅游带。冰雪+文化、冰雪+体育、冰雪+民俗……特色冰雪旅游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天山南北的冰雪经济异彩纷呈。
2023—2024年雪季,新疆共接待国内外游客9258.51万人次,同比增长147.78%;实现旅游收入1066.97亿元,同比增长263.74%。2024年,新疆累计接待游客突破3亿人次,同比增长约14%,创历史新高。
-03-
银发经济
是向老年人提供产品或服务,以及为老龄阶段做准备等一系列经济活动的总和,涉及面广、产业链长、业态多元、潜力巨大。
我国发展银发经济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既利当前又惠长远。银发经济行业产业链包括老年用品的原材料供应商、养老服务以及健康管理等服务提供商等,随着健康管理、休闲旅游、智能家居等新兴领域与传统养老服务产业的融合,产业链不断延伸与创新。
目前,中国银发经济总规模约5.4万亿元,占全球银发市场的5.56%。据保守预测,2035年银发经济将占中国GDP比重的10.9%,2050年将超过15.9%,银发经济将成为影响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变量。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统计年鉴2024》显示,2024年新疆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为8.7%,跨进老龄化阶段。新疆老龄人口规模庞大且增长迅速,为发展银发经济提供了坚实的体量基础。
但目前新疆银发经济尚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供给能力相对薄弱、市场潜力未能充分释放、市场供求关系不对称等问题,制约了进一步发展。
-04-
平台经济
平台经济是以互联网为平台提供各类生产生活服务的经济活动总称。平台经济是经济发展新动能新形态,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代表和载体,为扩大需求提供了新空间,为创新发展提供了新引擎,为就业创业提供了新渠道,为公共服务提供了新支撑。
近年来,我国平台经济快速发展,在发展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平台经济吸纳了超过2亿灵活就业人员,截至2023年6月底,市场价值超过10亿美元、超过100亿美元的平台企业分别有148家、26家,总市值规模达到1.93万亿美元。
新疆凭借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资源优势,尤其是“十大产业集群”建设的深入推进,为平台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新疆平台经济发展也存在政策扶持力度不够、专项资金支持不足、人才培养欠缺等问题。
2024年9月发布的《新疆平台经济发展调研报告(2024)》显示,新疆50家平台企业共拥有专利技术数量1151个。
《报告》显示,新疆50家平台企业累计注册单位用户330.32万家、累计注册个人用户3670.9万人,活跃的单位用户数量35.94万家、活跃的个人用户数量1087.84万人;平台访问次数39321.23万次,交易42363.46万笔,调用14872.87万次;平台交易金额928.48亿元,服务金额11.61亿元。
平台累计注册单位用户数量和个人用户数量主要集中在服务业平台,占比分别为98.99%、91.99%。29家服务业平台累计注册单位用户326.99万家、累计注册个人用户3376.96万人,活跃的单位用户数量33.98万家、活跃的个人用户数量449.90万人;平台交易金额751.57亿元,服务金额10.45亿元。
《报告》主要撰稿人、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陈兵表示,从2021年至2024年的数据比较看,采用单一形式的平台数量呈上升趋势并逐渐成为主流,采用多种形式的平台数量逐渐下降,尤其是提供APP服务的平台数量下降最快。
-05-
县域经济
县域经济以县级行政区为基本单位,依托地方特色资源,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经济模式。这种经济模式注重特色化、差异化发展,通过挖掘当地资源禀赋、培育优势产业、提升基础设施水平等措施,以及与周边地区的协同发展,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区域经济格局,推动县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我国各地依托自身资源禀赋,形成了诸多类型的县域经济模式,涌现出一批农业强县、工业大县、旅游名县。
近年来,新疆着力培育县域经济发展新动能。县域经济发展有以下几种主要模式:
资源富集型县域。新疆矿产资源丰富,为发展油气、矿产、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赛迪顾问发布《2024中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显示,2023年,库尔勒市以突破千亿的GDP总量领跑全区县域经济,库尔勒市有丰富的能源资源,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起到显著作用。数据显示,2023年,库尔勒市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736.59亿元,比上年增长5.6%,对GDP的贡献率达到61.7%。
区域性中心城市型县域。依靠行政职能,新疆伊宁市发展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这些县级城市在经济和人口集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24年,伊宁市生产总值407.5亿元,增速6%,增速高于5.8%左右的全州地区生产总值,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凸显。
特色农业型县域。在新疆,耕地资源丰富,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农户经营规模扩大,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快速提高,农业产值快速提高。新疆阿拉尔市和沙湾市,一产增加值分别从2010年的36.3亿和27.5亿增加到2022年的166.8亿和133.1亿元,一产增长速度处于全国前列,阿拉尔市位列全国县域一产增加值总量第三位。
边境开放口岸型县域。依托边境贸易吸引了人口和经济集聚。位于“一带一路”建设关键节点上的新疆霍尔果斯市和阿拉尔山口市得到了较快发展,成为集聚经济和人口的重要载体。2024年,霍尔果斯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1014.58亿元,同比增长43.46%,首次实现千亿大关,位居全疆第一。2024年,阿拉山口市外贸进出口总额500.02亿元,同比增长38%;阿拉山口进出境中欧班列6595列,同比增长31.5%,位居全国首位。
-06-
海洋经济
海洋经济,是指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各类产业活动,以及与之相关联活动的总和。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海洋经济已初步形成以海洋渔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油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旅游业等主要产业为核心,以海洋科研、教育、管理和服务业为支撑,以材料生产、装备制造、金融保险、经营服务等上下游产业为拓展的海洋产业体系。
“十四五”以来,海洋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在8%左右,2023年海洋生产总值达到9.9万亿元,已成国民经济增长新引擎。
-07-
湾区经济
湾区经济是以海港为依托、以湾区自然地理条件为基础,发展形成的一种区域经济形态,因具有开放的经济结构、高效的资源配置能力、强大的集聚外溢功能和发达的国际交往网络,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引领技术变革的领头羊。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从2018年的10.8万亿元,到2023年突破14万亿元。区域囊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9市,这片5.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以不到全国0.6%的国土面积,创造出超全国1/10的经济总量,成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也是经济发展质量最高、最具“含金量”的地区之一。
